“許昌市打造‘政府主導、市場運作、特許經營、循環利用’模式,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超過80%。”
6月27日,
全國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工作
推進會議召開,
作為全國首批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試點,
許昌市“無廢城市”建設經驗亮相全國。
2019年4月,許昌市獲批全國首批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試點,成為當時省內唯一試點城市。

3年多來,我市堅持把“無廢城市”建設作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,成立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試點推進小組,研究制定實施方案、工作臺賬和“三張清單”,重點打造了“無廢經濟”發展鏈、“無廢產城”制度鏈、“無廢鄉村”生態鏈、“無廢文化”傳承鏈“四大典型示范”,走出了一條具有許昌特色的“無廢之路”。
注重產業帶動
大力發展“無廢經濟”
聚焦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,推動產業向“低污染、高收益”轉變,建成超千億元級電力裝備產業集群和一批超百億元級特色產業集群,市域內產業集聚區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6%。
同時,實施產業鏈綠色化改造,完成技改投資2200億元,創建國家綠色工廠、綠色園區、綠色設計產品、綠色產業鏈企業16個。依托長葛大周“城市礦產”示范基地,與德國百菲薩集團加強合作,形成了集廢舊金屬回收、加工、銷售于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。

立足襄城縣煤化工優勢,推進產業延鏈補鏈強鏈,實現了由煤炭“黑色經濟”到硅碳新材料“綠色經濟”的蝶變。
此外,緊盯“雙碳”目標,培育出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、新材料、節能環保、生物醫藥、智能裝備、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汽車等6大戰略性新興產業,產業規模近2000億元,節能環保產業集群納入第一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。
注重廢污利用
積極打造“無廢產城”
堅持“城鄉統籌、焚燒為主、綜合處理、可持續化”原則,推進生活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,在中心城區建成覆蓋389個小區15.73萬戶群眾的生活垃圾分類試點,覆蓋率達到59%。
在餐廚垃圾處理方面,與德國歐綠保集團合作,建成年處理3.65萬噸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,將餐廚垃圾整合處理為油脂化工原料和清潔能源;
在建筑垃圾處置方面,在河南省率先出臺建筑垃圾管理地方條例,對建筑垃圾分類消納處置,轉化為再生原料或用于復耕填埋、道路修建、公園造景等,中心城區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99%;

在污水處理方面,建設再生水輸送工程,污水提標后形成中水,全部用于補充市區河湖水系生態用水、市政雜用水和重點工業用水;
在污泥處理方面,推行污泥轉移聯單制度,中心城區污泥綜合利用率達到100%。
注重綠色清潔
加快建設“無廢鄉村”
開展農膜及農藥包裝廢棄物專項整治,農膜綜合回收率超過96%,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。
推廣種養結合模式,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實現全覆蓋,創建省級生態畜牧業示范場16個、美麗牧場2個,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3%。

大力培育以秸稈為原料的食用菌、生態板材等骨干企業,市場化運作實現秸稈高值化利用,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6%。
加快建設農村清潔取暖提質工程,入圍國家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項目實施城市。
注重共建共享
倡樹弘揚“無廢文化”
編印“無廢”科普讀本,拍攝《無廢如許》公益廣告,發布《變廢為寶》宣傳歌曲,在中心城區建成1處“無廢”公園、3處“無廢”主題展廳。
將“無廢”理念融入社會生活各方面,在機關、學校、飯店、景區等重點領域建成“無廢細胞”130多個。

大力推動綠色出行,實現新能源公交車、出租車全覆蓋,8000 輛“小綠”公共自行車遍布城區;
打造15分鐘休閑健身圈,引導群眾踐行綠色生活方式,促進“無廢”與“低碳”深度融合。
“我們將持續推動生活垃圾減量化、資源化、無害化利用,充分發揮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用,有力提升城市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能力,推動無廢城市建設。”市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專班相關負責人表示。